8月21日,在19級讀書會召集人田乙涵的主持下,基地班的同學們舉辦了第二期暑期讀書會。此次讀書會有三名同學分享,基地班師生在線參加。
首先,戴溪同學彙報了由托馬斯·謝林所著的《微觀行為與宏觀動機》。該書被列入“當代世界學術名著·經濟學系列”書籍,全書通俗易懂,讨論的主題是“起因合情合理,結果出人意料”的例子,例如聽講座時的座位選擇,是否選擇購買某種商品,是開車上班還是選擇公共交通,如何與鄰居相處等等,通過這些例子來引發深刻的經濟學思考。這本書着重解答的問題是:出于一個想法的個人行為,如何“突然”變成了宏觀上的顯著行動?本書最大的特色是寫作風格人性化,書中的說理都是從一些生活中的日常現象入手,進而對微觀動機和宏觀行為的某方面關系進行分析。該書不僅談到了個體行為所導緻的令人驚奇的宏觀結果,也讨論了宏觀結果中所蘊含的個體動機或行為。書中還借助博弈論的方法,用深入淺出的例子和清晰易讀的文字為經濟學的宏觀、微觀搭建了聯通的橋梁,進而建構了經濟學整個體系的大廈。
接着,田乙涵同學分享了由青木昌彥所著的《比較制度分析》。作者将制度概括為一種博弈均衡,并由一個問題引出了對制度的分析:既然制度對經濟績效如此重要,那為什麼其他國家不能學習和采用在經濟績效較好的國家中運用的制度呢?作者的解答是,即使面對相同的技術知識,制度安排也會因國家而異,因此,為了理解特定的制度安排在某特定國家演化生成的原因,單單囿于博弈論框架本身是不夠的,我們必須依賴比較和曆史的知識,也就是說,制度分析在本質上是比較性的,因而被稱為比較制度分析。為了讨論市場經濟中現代企業的信息結構方面的特征,書中歸納了三種信息結構模式:層級分解、信息同化、信息包裹,并由此分析了矽谷模式在信息效率上的優勢。該書主要通過博弈論模型與大量的數學推導來進行說理,語言嚴謹,邏輯清晰,是比較制度分析學派的代表書籍。
最後,李琳茹同學帶來了她對《通往奴役之路》一書的思考。該書是英國經濟學家、政治哲學家哈耶克的著作。哈耶克堅持古典自由主義的立場,認為市場和其他主觀設計的制度具有“自發秩序”的功能,自由市場能夠促進競争、優化資源配置;而計劃經濟、國家幹預則可能導緻種種問題進而走向失敗從而“通往奴役之路”。總體來說,書中的每章都是先列舉現象或他人觀點,然後加以評析批駁再陳述個人意見,章節之間具有較強的邏輯性,作者的觀點也具有一定的洞察和預見性,但閱讀時須持有批判的态度,不能不加分辨地全盤接受作者觀點。
本次讀書會圓滿結束。基地班後續還将舉辦多場讀書會,帶來同學們對經典書籍的思考與解讀,期待您的參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