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敦促同學們在假期裡多讀書,讀好書,培養閱讀興趣,鍛煉聽、說、讀、寫的基本功,基地班的同學們在這個暑期自行開展了讀書會活動。六月底開始,同學們根據基地提供的經典書單,結合導師意見,選書并深度閱讀,做讀書筆記,準備彙報内容,于8月19日舉辦了第一次線上讀書會。本次讀書會由20級讀書會召集人馬玟蕾主持,基地班師生參與。
讀書會伊始,基地教師何召鵬表達了對同學們舉辦讀書會的期望,并給出了具體的建議,随後三位同學依次做了讀書彙報。
李佳陽同學彙報的是曼瑟.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的邏輯》,本書主要探讨了:為什麼對每一個人都有利的集體行動往往難以實現?作者重點闡述了集體規模與集體行動的關系。他認為,社會群體的組織程度與人員數量成反比,并提出可以通過激勵機制來緩解大集團中這一問題。他把這一理論應用在工會的例子上,講述了小集團向大集團演變的過程,代表廣大工人的工會由于人數衆多,工會規模越大與資方談判的能力越強和強制工會制糾察線的應用,使得工會得以發展壯大,同時,還讨論了大集團會存在的問題。書中還用史實對帕爾曼的“職業意識”理論做了反駁,否定了工會壯大是由于工人的悲觀以及工作稀缺性的論點。因此,該書對集體中主體行動的邏輯溯源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熊勇傑同學分享了馬克思·韋伯寫作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該書源于作者1905年發表的一篇論文。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問題,第二部分是禁欲新教的職業倫理。本書主要探究的是宗教性因素是通過什麼機制産生出了資本主義精神。在這之前韋伯以嚴謹的邏輯、豐富的史料、敏銳的觀察排除了大量的競争性假說,排除了資本主義精神内生于資本主義制度的可能,并揭示了資本主義精神的本質特征。在第二部分中,韋伯深刻地指出,其他信仰,隻要在義證思想上,具有與新教(更準确的說是其中的加爾文教派)同樣的倫理激活力,就勢必産生資本主義精神。所以說,韋伯強調的不是新教的信仰和教義本身,而是能駕馭資本主義、且具倫理風格的生活之道,它構成了現代社會“民主”的真正底色。韋伯清醒地看到,現代社會能依靠的根本,既不是滿足大衆的物質欲望,也不是運用國家機器,将人當成抽象的數字來治理。真正關鍵在于,民衆能不能提升到具備普遍倫理品質的層次,擁有現代人正當的生活之道。這是令資本主義超越貪婪虛僞和麻木不仁而能夠有“精神”的根本。國内譯本一般将其姊妹篇《新教教派與資本主義精神》收錄其後,這後一篇則從思想性部分衍生,從社會組織的角度探讨了“理念”以何種方式在曆史中發揮作用。熊勇傑同學認為兩篇共賞,更覺震撼,挂一漏萬,更多的内容待同學們在書中體會,而他将在8月22日為同學們彙報自己對第二篇著作的認識。
李經緯同學展示了他對小羅伯特·E·盧卡斯所著《為何資本不從富國流向窮國》一書的理解,李同學以幽默風趣的方式講述了晦澀難懂的經濟學觀點。“為何資本不從富國流向窮國”是一個既有現實意義,又有理論意義的問題。新古典增長理論與收益遞減規律告訴我們,要素流動最終會讓世界各地的邊際産出相等,但現實并非如此。在這本書中,作者給出了回答。如果将人力資本的特殊性考慮在内,一方面,各國的勞動力并不同質,人均有效勞動更不同。另一方面,如果再将人力資本蘊含的巨大外部性考慮進來,那麼資本的邊際産出可能就會達到我們的預期值,從而能夠解釋資本流動不合預期的現象。同時盧卡斯還提出,世界資本市場的不完全,“窮國”潛在的“政治風險”也是資本流動異常的可能原因。在這本書中,盧卡斯最想說明的就是人力資本的神奇之處。它無法被直接觀察,更無法度量,卻真切地影響着我們的生活。人力資本的特殊之處仍有待于我們探索,更不能不考慮它存在的外部效應。書中的一句話令人深有感觸:“外部效應是所有藝術和科學——“創造性職業”——共有的,人類的整個智慧發展史其實就是外部效應傳播史。”
最後的答疑環節,同學們積極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和見解,并進行了交流,還達成了借書約定,第一次完全由同學們主導的讀書會順利結束。後續同學們還将召開多次讀書會,會有更多的同學分享對經典書目的解讀,期待您的參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