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基地班開展了第六期暑期讀書會,三位彙報人用生動的語言、獨到的見解、豐富的實例為參會的同學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分享。
首先,王姿懿同學為我們介紹了溫鐵軍的《八次危機》這本書的邏輯背景,在此基礎上逐步介紹了書籍的整體内容和主體思想。在二戰期間或戰後發生解殖運動的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一般都緻力于參照原來“宗主國”,也就是發達國家的模式來實現工業化,其中大多數國家的工業化道路都随着其宗主國或明或暗,或優或劣的引導,進入了“發展陷阱”。這些國家在殖民解放,獲得獨立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追求工業化。而工業化不僅是一個不斷追加資本和技術投入的過程,更是一個需要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剝奪過程。大部分國家依靠大量外來投資,即“依附”,這短期内幫助了國家發展,國家财政,但是負債,在長期來看,隻會讓國家陷入經濟困境中,甚至會受到大國的經濟威脅。因此,任何發展中國家隻要不能像其他西方宗主國那樣搞殖民化掠奪,向外轉嫁矛盾,就隻能從“三農”領域或資源環境提取剩餘。在此基礎上,《八次危機》讨論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數次經濟危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進入當代工業化這個曆史階段之後所發生的6次内生性周期危機及納入全球化之後所發生的2次外生性危機。而1958年以後發生的8次周期性危機,可歸因于不同政治家先後四次引入外資,造成外債和赤字壓力。
接着,白晨雯同學聯系課内知識,分享了他閱讀書籍《論競争性市場體制》後的感悟。《論競争性市場體制》是一本全面讨論市場取向改革的對話錄,寫成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出版于1991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前夕。在此之前,市場取向改革論對于傳統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理論已經進行過兩次沖擊,但是因為本身的理論不夠透徹,所以都沒有能夠撼動計劃經濟的主導地位。《論競争性市場體制》整理了國家召開“中期改革方案讨論會“期間,吳敬琏和劉吉瑞讨論與這個方案有關的種種理論和實際問題。其中通過依照現代經濟學理論和社會主義各國的實踐經驗說明了市場機制較之計劃手段在資源配置上的有效性,進而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和實質在于用以市場——價格機制為主導的資源配置方式取代行政——計劃為主導的資源配置方式,應該采取企業、市場和宏觀經濟管理整體推進的改革戰略。
最後,朱可桐同學彙報了周黎安老師所著的《轉型中的地方政府》。該書分析了中國在改革三十年中所經曆的變革和轉型過程,從地方官員激勵與政府治理視角出發,揭示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所依賴的政經條件和制度基礎。為了更清晰地介紹周黎安老師的核心理論,朱可桐同學先為大家介紹了企業組織理論、交易費用經濟學、産權與激勵理論等相關前置知識作為鋪墊,随後詳細介紹了“行政發包制”、“政治錦标賽”以及二者結合在中國現實環境中的制度内涵和優勢、弱點。接着,圍繞下述幾個問題和具體案例,又介紹了周老師近年所做的理論延伸:“層層加碼”現象與政治錦标賽有什麼内在聯系?改革使政企關系轉變為官商關系,雙方互動特點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中國行政體制縱向發包和橫向競争的基本特征在改革前後大緻相同,為什麼經濟發展成就差别卻如此巨大?最後,大家一起讨論了政府治理轉型過程中激勵制度設計的重要作用,以及近十年橫向競争、縱向發包制度所依賴的條件環境變化對理論發展和制度改革提出的要求。
在同學們的充分準備下,第六期讀書會圓滿結束。後續将會有更多的同學帶來他們的讀書分享,請大家積極參與,并持續關注本公衆号,獲取讀書會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