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子之心:中國科舉考試制度變遷
——耕讀學堂之“最高學府”國子監
行萬裡路,讀萬卷書。為豐富和發展教育教學形式,加強學生對中國經濟發展曆史與現狀的認知,引導學生正确認識和理解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培養出具有“國際情懷、本土視野”的經濟學人才,2016年,bevictor伟德官网繼續推進“耕讀學堂”專項教育活動。
3月30日下午,“耕讀學堂”第一季第三站進駐“最高學府”國子監,由bevictor伟德官网經濟史系副主任伏霖老師和專職輔導員任晶老師帶隊,帶領38名本碩學生,以國子監博物館和孔廟為“課堂”,為學生講了“士子之心——中國科舉考試制度變遷”這堂課。
北京國子監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又稱“太學”“國學”。是我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構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也是我國現存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學府校址。孔廟又稱先師廟,是祭祀孔子的聖廟。在中國,孔廟遍布各地,而北京孔廟規格最高,是古代皇家祭祀孔子的重要場所。孔廟與國子監合為“左廟右學”。
下午兩時許,大巴車緩緩抵達古樸、莊嚴的國子監街,學生滿懷憧憬與欣喜跨過先師門,進入了中國文人心中的聖殿——孔廟。在大成門前的進士提名碑旁,伏霖老師與博物館的講解員為大家詳細介紹了孔廟和國子監的建築規制及曆史。同學們了解到,北京孔廟是中國四大文廟之一,其規模僅次于曲阜孔廟,至今已有700多年曆史。孔廟有三進院落,前院兩側排列着198通元、明、請三代進士題名碑,刻有51624名進士的姓名、籍貫、名次,是研究我國科舉制度的珍貴實物資料。中院的主要建築為東西庑和13座禦碑亭;後院崇聖祠獨立成院,集合成北京孔廟完整的古建築群體。
穿過孔廟,同學們便來到了“太學”國子監,國子監也是三進院落,中軸線上依次排列着琉璃牌坊、辟雍殿等建築。伏霖老師與專業講解人員帶大家回顧了“臨雍講學”典禮、乾隆“十三經”的淵源。此外,伏霖老師還給大家布置了一個小任務,讓同學們找出大成殿内供奉的十三個排位中與衆不同的一個。
随後,同學們跟随伏霖老師的步伐參觀了進士題名碑,“十三經碑林”、中國古代科舉展、國子監原狀陳列展,并觀看了《大成禮樂》樂舞表演。在國子監二進院東六堂内,伏霖老師以中國古代科舉展為依托,為大家系統化地梳理了中國的科考制度變遷曆史,從隋唐科舉制度初創到唐宋時期科舉制度發展與改革,直至明朝達到頂峰,最後至清代科舉制度名存實亡。經過伏霖老師的介紹,大家對科舉變遷有了更系統的了解,同時,也認識到了當代人才選拔制度的先進性與公平性。
古人雲:“先莫先于修德”。先哲孔子認為人生應該做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可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無論是做人,還是處世、立業,始終是把修身立德擺在人生的第一位。作為“耕讀學堂”的第三站,孔廟國子監是北京乃至全國的國學聖地,通過這次校外課堂,同學們親身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了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也啟發了大家對于中華民族未來的思考。離開國子監之前,大家在任晶老師的組織下一同在孔子塑像前合影留念,承古訓,師先賢,秉“耕讀傳家久,讀書濟世長”之先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