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的微風徐徐,吹來了五月的又一次潤園對話。本次潤園對話主講老師是經濟17三班的班主任——田子方老師。
五月十六日下午兩點主教210,講座準時開始。
凡事都有自己的節奏
近來同學們中的彷徨情緒蔓延,田子方老師專門為此解惑。她認為大多數同學的迷茫都可以歸結為經濟學的個人選擇問題。一段發人深省的短片播放後,田老師總結道:“凡事都有自己的節奏,誤以為我們既要、又要、還要,這是人生最大的幻覺。”與個人選擇對應的,是個人的發展路徑。從經濟學角度上講,一切選擇和問題的根源就是資源的稀缺性,因稀缺而選擇,因選擇而放棄,而我們放棄的最大化價值的被稱作機會成本。因而選擇做對自己來說具有比較優勢的事情相對容易成功。
然而,大學人才培養的首位是理論基礎學習。田老師提醒各位同學要找到自己的節奏,不要盲從。忙碌于考證與實習、過于注重實踐,忽略了豐富自己的學識和頭腦,在田老師看來是不可取的。以衣服的價值與使用價值為例,田老師向我們展示了堅實理論基礎的重要性。學習理論的過程看似枯燥,但所有的理論都來源于現實且最終用以解釋現實現象,這才是真正地學以緻用。和大學生創業立項類似,立足實際、服務生活的才是有意義的立項。
怎樣學習經濟學
“多讀、多想、多寫”六個字,田老師如是回答這個問題。
百川東流不經易,書山書海有真知。通過讀書,從課堂中、老師處得不到的答案,可以在書中找到。帶着問題導向的精讀,擴大知識面的泛讀,都是學習經濟學的人不可或缺的。
思考是行為的種子,是靈魂的自我應答。宏觀就是微觀的簡單加總嗎?田老師指出,微觀之于宏觀猶如照片之于電影,微觀在加總成為宏觀的過程中會出現協調性失靈問題。對這些問題的深入思考創造了整個經濟運作的體制。學院派的比較優勢在哪兒,理性人該如何思考,這是思之所在。
論及寫作,田老師引用王國維先生《人間詞話》中的三句話将其劃分成了三個境界。第一是大部分同學停留的階段“昨夜西風凋蔽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迷茫無助。經濟發展也曾經曆迷茫的時期,但在迷茫之後,我們更應該尋找自己該走的路徑,進而便來到了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一個摸索前行的過程。接着,田老師娓娓講述了自己第三個階段“衆裡尋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學習曆程——每個人都有無限的可能,不能因為某個階段的失意、困擾,輕易地否定無數的将來。
我們是有情懷的人
什麼是情懷?
魯迅說: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情懷在被無數人狂熱地提起後,慢慢被淡忘。“我在中财講情懷,很多同學都笑,”田老師無奈地笑言,“因為不理解什麼是情懷,或者說未意識到我們在做的一些事情,可能會對行業乃至國家的進步意義,我希望同學們在求學路上漸漸樹立起這樣的情懷。”
老話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田老師直言自己也曾是學習至上主義的擁護者,然而她的觀念漸漸有了轉變。隻要從事的行業被自己真實地熱愛,并且對社會有所貢獻,就是有意義的——有情衆生,皆是情懷。
經濟學人被不少的社會人士批評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田老師對此并不認同。同為一代人,同為經濟學人,田老師期盼我們既要有一雙孫悟空的眼睛,也要常懷一顆悲天憫人之心。對身邊的人常懷善意,對行業心存敬畏,對社會有責任感。
田子方老師動情地勉勵在座學子:“你們的迷茫代表着國家的迷茫,你們的堅定代表國家的堅定!”最後以一首自己寫的詩歌結束了本次潤園對話:
“我們這代人的每一次出發,
都有自己獨特的路徑,
在這個号稱‘财經黃埔’的校園裡,
我們不僅要高聳挺拔,
也要紮根泥土,
我們不僅要尋求經驗的證據,
也要探索邏輯的必然。
我們不僅要有理性的目标,
也要有道德的約束,
我們不僅需要尋覓藏在曆史深處的基因,
還要還原國富民強的圖景。”
至此,本學期潤園對話已全部結束。bevictor伟德官网特色講座“潤園對話”已累計舉辦十五講,自推出以來廣受師生好評。讓我們期待潤園對話下學期為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與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