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victor伟德官网
院長信箱 書記信箱 English

學術科研

學術視點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術科研 -> 學術視點 -> 正文

學術視點 | 我院陳斌開和趙扶揚老師的合作論文《外需沖擊、經濟再平衡與全國統一大市場構建——基于動态量化空間均衡的研究》在《經濟研究》刊發

閱讀次數:日期:2023-07-05

作者:陳斌開、趙扶揚

内容簡介

中國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在2008年金融危機前後都發生了顯著變化。金融危機之前,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但産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消費-儲蓄結構出現了“多重失衡”。金融危機以來,在外部需求萎縮、GDP增長中樞下移的背景下,中國國民經濟結構呈現出新的變化趨勢,包括第二産業占比下降、勞動報酬份額上升、國民儲蓄率下降、居民消費率上升等,這些“再平衡”現象背後的經濟含義亟待深入分析。本文基于動态量化空間一般均衡模型,在統一的理論框架下解釋了金融危機前後中國經濟增長率先升後降,以及經濟結構“從失衡走向平衡”等重大宏觀經濟現象。本文發現,外需萎縮是導緻經濟增速下滑和經濟結構變化的直接原因:外需萎縮直接導緻可貿易品部門在産業結構中的比重降低;由于可貿易品部門的資本要素密集程度高于不可貿易品部門,産業結構變化導緻勞動收入份額的上升;同時,經濟增速與投資回報率的降低抑制了國民儲蓄,間接推動了居民消費率的上升。外需沖擊下的中國增長率下滑和經濟結構“被動”再平衡降低了社會福利,未來中國經濟需要以“高質量再平衡”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外需沖擊之所以會對中國經濟産生如此深遠的影響,是因為中國國内市場存在明顯的市場分割。市場分割限制了國内市場潛力的發揮,無法有效對沖外需沖擊的負面影響,間接放大了外需沖擊對我國經濟發展影響。本文研究發現,全國統一大市場可以讓外需萎縮導緻的經濟增長率下降幅度減少2/3,中國國内市場還存在巨大的優化空間。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内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内大循環内生動力和可靠性”。可見,暢通國内大循環、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優化國民經濟結構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事實上,對于一個大國經濟而言,不可能長期依賴外部需求來拉動經濟,隻有充分發揮國内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才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有14億人口,人均國内生産總值已經突破1萬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具有巨大的增長空間”。因此,在未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高質量再平衡”,需要以加快構建國内統一大市場為核心任務,不僅要着眼于消費市場,更要專注要素市場、中間品市場,在生産、分配、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疏通堵點,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提供了具體指引。文件提出,要“推進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平統一”和“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本文研究發現,産品市場和要素市場一體化可以提升國内供給體系與需求結構的匹配度,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增長,實現“高質量再平衡”。産品市場一體化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更為顯著,勞動力市場一體化對居民消費和福利的提升則更為重要,而引導勞動力向優勢地區聚集的積極影響更為顯著。那麼,為什麼全國統一大市場為何難以形成?這與地方政府的激勵機制有關。在GDP和财稅收入雙重考核壓力下,地方政府有保護本地市場的激勵,這一激勵機制在短期内可能有利于本地經濟增長,但在長期内可能會造成市場分割,阻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形成。因此,構建全國大市場需要重視地方政府激勵問題,通過深化财稅體制改革、完善地方官員考核機制,推動各地區從“分割”走向“分工”。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設是促進地方政府分工合作的一個重要切入點,需要通過發揮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協同作用,優化地方政府激勵機制,推動商品的順暢流通和要素的高效聚集,穩步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撰稿人:趙扶揚

審稿人:孫偉增

上一條:學術視點 | 我院俞劍副教授受邀擔任經濟學領域SSCI期刊《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聯合主編
下一條:學術視點 | 我院張琥老師的合作論文《Does surround-bidding corruption hurt procurers》拟在The Manchester School發表

版權所有:Bevictor伟德官网 - 韦德(中国)体育-伟大始于1946 學院南路校區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學院南路39号 郵編:100081 沙河校區地址:北京市昌平區沙河高教園區 郵編:102206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