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主題:宗教文化信仰與非現金支付:基于世界銀行Findex數據庫的考察
主講嘉賓:李楠,複旦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講座時間:2021年10月15日(周五)14:00-15:30
講座地點:學院11号樓403會議室
嘉賓簡介:李楠,2011年獲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博士學位,現為複旦大學經濟學系教授。主要研究興趣包括:長期經濟增長與發展、曆史經濟分析、曆史計量方法與應用、中國傳統社會政治經濟、藝術品拍賣等。先後在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Australia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經濟研究》、《曆史研究》、《經濟學季刊》、《中國經濟史研究》、《中國人口科學》、《社會》等國内外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其中部分研究成果已分别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報刊複印資料》等全文轉載,并獲得多項省部級優秀研究成果獎勵。近期與其研究團隊主要從事的研究包括:大規模地方傳染病、自然災害、社會沖突等對近代中國經濟社會變遷的影響;中國傳統鄉村社會制度安排與地權分配;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與藝術品資産定價;以及中國曆史上文化認同、文化擴散對經濟發展的長期影響等。
内容摘要:近期作為數字金融重要組成部分的非現金支付在全球迅速發展,因而備受經濟學家與政策制定者的關注。然而,目前關于非現金支付全球發展不平衡原因的考察依然缺乏,特别是對非現金支付行為文化根源的讨論,有待進一步研究。本文基于世界銀行提供的跨國數據,考察不同國家宗教文化信仰差異對非現金支付使用的影響。研究發現:宗教文化信仰的确對非現金支付行為具有顯著影響。進一步分析發現,較之其他教派,一國新教人口比例對非現金支付起到顯著促進作用,新教人口比例每增加1%,非現金支付人口比重增加0.16%左右,但在具體支付方式方面發現新教人口比例對信用卡支付沒有顯著影響。以上結果在控制了一系列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等變量以及采用工具變量進行兩階段回歸後依然穩健。此外,本文發現新教文化信仰可以促進非現金支付的發展,主要是通過提高社會信任水平得以實現,而且一國征信制度的發展可以減弱宗教文化信仰的作用。本文系統地分析了影響非現金支付使用的文化因素,不僅豐富了現有關于文化、信任與金融發展的相關研究,而且對進一步促進數字金融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